城市规划,这是一门比较悲催的学科。套用一句话,经是好经,和尚是歪嘴的。于是,城市规划它在微观上确实行之有效,但宏观上完全不靠谱。它在理论上无比正确,但在实践中惨遭蹂躏。悲剧的是,它还就此有快感了,在实践中开始欺压其它所谓受它指导的学科。


     ——根据评论,城市规划还有一条悲催的地方在于,明明是甲方的能力、判断的问题,结果往往板子打在了城市规划设计单位、设计师身上,甚至城市规划学科上——比如我的这个回答。这事搁后面再详细说。


1
先说容易的,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脱节

城市规划成果中原则上正确的东西——比如城市需要保留一定的视线通廊,因此某些区域需要人为的确定一个比较低的建筑限高等等——往往会被行政长官的意志更改。更宏观的看,为什么同属沿海地区的两个城市,一个是倾注大量资源的所谓中心城市,另一个就沦落为前一个城市的配套城市?这就是更高级别的行政长官的意志了。


     这个问题对于城市规划这个学科来说一是躲不掉,二是没什么不好意思挑明的:因为如果不大规模基建,那就没你城市规划什么事情,一边玩泥巴去。如果大规模基建,钱和地至少有一样是政府出的。所以城市规划与政府行为的关系非常密切,远不是几个“有良心的青年学者们”可以想象的。


     然后,付钱的才是老大。你想坚持你的学术原则?OK,没问题,我找别人完成这个项目。你看你是不是要结婚买房买车挣钱养家糊口吃饭吧,反正我的设计费你是别想分润了。两三年一过(甚至更短),“有良心的青年学者们”就从了。


     对我们来说,上述都不是问题。问题是城市规划这样一个连原则都守不住的学科,怎么来“指导”下游专业?又从何指导呢?开发商公关能力有目共睹。这件事中外皆有,与采用什么政体没有太大的关系——宏观地说,微观上还是有所差别的——无需吐槽。


2
城市规划宏观不正确

城市规划的各种原则,诸如安排工业区在下风向之类的,都是无比正确的。所以城市规划在某一个项目上,某一小块区域上都是行之有效的。


但是,城市规划的基础核心,就是用现有的观念、导则、模式……等等,结合历史的数据,试图对未来进行推断分析,并且试图控制(或者说,指导)未来发生的事情。


可以做一个对比:在街头或者寺庙前,找个摊子抽根签,或者写个词,或者啥都不做就让人看你长得怎么样,听摊主对你一通白乎告诉你以后的人生你应该如何如何做。这有多相似啊!区别就是城市规划手上拿着全球无数城市的案例,还有目标城市历年的各种统计数据;而算命的只有你抽的签写的字。


只要有一门学科声称它能立足眼前、学习过去,从而展望未来,于是要求你必须如何如何做,你就可以认为它和街头算命先生没有区别。


     很多学科都立足眼前、学习过去,从而展望未来,但是它们都没有规划你之后的路。因为它们知道,人力有时穷。所有的理论模型都是基于过往史实的,这些史实可以被还原的非常彻底,每一个对这些史实产生作用的细微因素都被分析到。从而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。但是这不代表全部的因素都被分析到了,有一些在史实环境中没有起作用的元素,不代表它们不存在。因此展望未来这种人人都希望获取的能力,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。

偏偏城市规划手握法律,动不动就涂抹一点色块出来指点江山。你敢不按照我城规老大的说法作你就违法!于是我们就从了,于是城规老大没想到的因素渐渐就显露出来,于是就被老百姓骂了,于是费用论亿的建设项目就得改造了,于是学费就付了……我们还在河里面摸石头,摸到了也得放下来……


     举个例子:南京长江大桥,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24m,可通行5000吨级海轮(摘自维基百科)。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。当年全国一片叫好,现在通航净高不足严重限制了长江水道的运载能力,好几年前上游省份就要求炸桥。有段子说当年定下这个高度,是怕帝国军舰驶入长江上游——这不扯淡嘛,当年美帝也是有航母滴!明明就是设计时没想周全。结果上游下游再修桥,别想了,24m净高就够用了……河里石头多得很呢!嗯,城市规划完全可以把这个项目的失败点推给道桥设计专业。


     再比如城市修路。修多宽呢?双向十六车道气派是气派,钱也不是问题。问题是没钱。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。城规老大说,沿线目前是个什么情况(一片荒地,有些很老的居民点),在可预计的将来是个什么情况,(分作没作),按照规划又是什么样,综合考虑,结合规范,双向四车道吧。结果周边土地拍卖后,因为距离城市中心比较远,公交线路覆盖面不够,居民纷纷买车出行,早晚高峰寸步难行。城规老大说,你们不按照规范比例买车我也没有办法……

  

不能准确的分析根源。我认为是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(可以去维基百科查阅)。所以不要再去寻求那个一劳永逸的预知未来的公式了。公式不是不存在,它只是比较粗糙,只能吻合一段时间,需要不停地修正


3
现行规划制度

城市规划,只是综合了一小群设计师以及一小群行政长官的观点后的一个想法。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或者任何一个区块,看问题的角度不同,你得到的结果也不同。


现行的制度把这一小群人的观点上升到法律层面,任何与此相违背的其它观点一概不接受。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。但这只是你们这一小群人的观点,你们从足够多的角度进行对比了吗?你们的分析方法是正确的吗?你们用来分析的数据,是没有经过修正美化的吗?你们,具备其它相关专业知识及能力吗?


你们只是行政长官和城市规划师,你们只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,然后试图据此执行,还要持续20年……


评论中有人认为,城市规划再不济也是做到气象局天气预报的水平。我觉得计较到底是气象局还是算命先生,这都不重要。人家气象局也没有强制你某天必须带雨具出门啊,他只是告诉你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,你自己看是不是要带雨伞还是宅在家里过一天。为什么你城市规划就一定要决定我生活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?


综上,我认为目前城市规划学科的地位被拔得太高,执行中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逻辑性并不强,其基础数据严重缺乏,以致基础不稳,务虚的成分更多


补充:在知乎行文似乎有点类似高考大作文,观点要提在前面,否则会被各种误读。

我吐槽的文字最长,但是不够精炼。这是我一贯的毛病。把我观点简单明确的再说一次:

作为学科的城市规划是必要的,它研究各种案例,尝试新方法新理念为社会服务,给政府以决策建议。但是我认为目前国内的模式有些问题。具体来说就是制定方案时除了政府和资本,其它与规划有关的利益体基本被忽略。因此人文关怀什么的,就只能依靠具体设计师的把握了。因为各种妥协和忽略,所以方案往往不见得是最优方案。这不单纯是城市规划学科或者从业者自身的问题,只是我把它算在城市规划头上。

image.png